花蓮設計中心自成立以來,主要任務為「產出」及「輔導」,前者透過田野與深入地方,積累資源及材料進行示範提案;後者汲取並轉換地方觀點,創造實際體感讓大眾看見花蓮的不同角度。2020年起,花蓮設計中心便開始將這些方法實踐於地方專案,認真看待每種材料的多元可能,凝聚花蓮地方的魅力。這次回顧過去三件精彩專案,看看花蓮的多元文化風采,與逐步累積的影響力。
《Pangcah生活節》用設計豐富花蓮的特色:花蓮風土的翻譯與應用 ▋ 調整呼吸之地《白羽岸・pahanhannan》 白羽岸應用當代科技與建築文化特色,結合生活空間場域再造的大型公共藝術作品,同時延續原有的港口部落漁獵生活,提供居民在捕魚、採集時短暫停歇、漁具整理、分食共享、漁獲日曬等功能。
《白羽岸・pahanhannan》花蓮豐濱郷港口部落的石階公共藝術作品 《白羽岸・pahanhannan》花蓮豐濱郷港口部落的石階公共藝術作品 《白羽岸・pahanhannan》一層一層像滑動狀的羽毛屋頂交織出朝晚的美景。 《白羽岸・pahanhannan》一層一層像滑動狀的羽毛屋頂交織出朝晚的美景。 ▋ 源於地方神話的《Pangcah生活節》 Pangcah生活節為花蓮光復太巴塱部落結合生物多樣性及原民文化的生活藝術慶典,傳遞阿美族的技藝、飲食、音樂、建築等日常,體現古老智慧於當代。同時,活動透過影像紀錄及歌曲創作採集,提升傳統文化價值與保存工藝技術,使無形文化資產具象化並創造實際體感經驗。*首圖為Pangcah生活節《眾神殿》主舞台。
2022年《Pangcah生活節》主舞台《眾神殿》與參與活動的民眾。 2022年《Pangcah生活節》主舞台《眾神殿》上演傳統曲目。 2022年《Pangcah生活節》主舞台《眾神殿》上演新一代原住民歌手的表演。 2022年《Pangcah生活節》主舞台《眾神殿》。 2022年《Pangcah生活節》主舞台《眾神殿》。 ▋ 走上祖先生活千年土地的《丹社群關門古道舊社維護計畫》 超過百年歷史的關門古道,是花蓮馬遠布農(Bunun)的遷徙之路及真正生活的家園。設計中心與丹社群布農青年及專家學者,走上古道追尋丹大舊社,將珍貴的歷史現場、文化智慧如祭儀、生活時序、捕獵技巧及山林共存等,透過尋根行動詳實紀錄,呈現馬遠布農的生命紀實與花蓮布農文化之美。
「Maqanhanus laqbingin 準備明天」關門古道附近聚落整備計畫的成果展覽。 「Maqanhanus laqbingin 準備明天」成果展。 「Maqanhanus laqbingin 準備明天」成果展。 「Maqanhanus laqbingin 準備明天」成果展。 「Maqanhanus laqbingin 準備明天」展示會的海報。 從空間到神話再到神話起源地,看似截然不同的類別,實則皆源於地方智慧與美好生命經驗,貫徹設計中心成立初衷,引領觀者觸碰到花蓮的多元觀點。
今年花蓮設計中心持續轉化地方材—植物,深入五種植物:構樹、芭樂、香蕉、月桃及檳榔的材料研究及其應用變化可能,成果展將在11月份盛大開幕!
Ninjin Magazine 寧淨編集部 連線報導
追蹤 Instagaram 獲取最新情報!
活動新聞稿、請寄 press@ninjin.tw
合作邀請、請寄 info@ninjin.tw
*本篇為合作貼文 P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