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日藝旅通信 /

Ninjin magazine

寧淨編集部

Art & Culture
Lifestyle
Discover Taiwan
Discover Japan
Travel
People
2024
/
11
/
16

Without Centre, Without Limits 無中心、無邊界 —— 連結南島脈絡與毛利文化的首檔跨國展覽

2024.11.16-12.15 @台東 臺東美術館

尚未上傳輪播圖
輪播圖說
#
台東
#
台東美術館
由臺東縣政府與奧特亞羅瓦戈維特•布魯斯特美術館(Govett-Brewster Art Gallery)攜手合作,〈without centre, without limits〉奧特亞羅瓦駐地交流展,於11月16日起至12月15日在臺東美術館帶來連結南島脈絡與毛利文化的首檔跨國展覽。本展特別邀請策展人奧特亞羅瓦戈維特•布魯斯特美術館館長Zara Stanhope 博士,策展人Taarati Taiaroa,以及林怡華共同策劃,展出受邀在奧特亞羅瓦(Aotearoa,毛利語意指「綿長白雲之鄉」,用以指稱紐西蘭)駐村交流後的臺灣藝術家創作品。

臺灣在研究中被視為南島語族可能的「原鄉」,作為臺灣南島語系族群聚居比例最高的縣市,面向廣闊海洋的臺東,在透過藝術家的交流,更具體地在海圖上延伸了更為廣闊的航線。

臺東美術館於疫情前即開始,構思台紐文化交流計畫,疫情後於2023年策展人林怡華與4名台灣原住民藝術家實際前往紐西蘭奧特亞羅瓦,經過駐村2週後,跟著毛利族編織藝術家、造船工藝、學者等上山下海,感受劇烈的文化衝擊、與南島語系文化的同與異,以及紐國對於原民文化的保護的不同方法。

藝術家回台後製作4件裝置,2023年7月首次於紐西蘭「戈維特-布魯斯特美術館」Govett-Brewster Art Gallery)展出,本次將作品來到臺東美術館重現,並根據美術館空間做了創作調整。本次共展出9件駐村藝術家的創作作品、東美館館藏,以及駐村時的手稿、圖書紀錄,重新讓民眾感受駐村時的文化衝擊,也引領大家思考海洋保育、宗教與傳統信仰、神話、文化傳承等議題。

參展藝術家,由左至右為: 黃錦城、瑪籟‧瑪卡卡如萬 Malay Makakazuwan、峨冷‧魯魯安(安聖惠) Eleng Luluan、葉海地、陳豪毅 Akac Orat以及策展人林怡華

文化處也說明,希冀透過本展讓臺東作為南島首都的重要角色與意象,藉由國際的交流合作,為臺東及臺灣的觀眾帶來體現在作品上基於集體責任、社區精神、與陸地和海洋密不可分的關係,以及和毛利文化相同的,便是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關於時間與空間的永續連結的共同信念——沒有中心、沒有邊界。

●Lafin Sawmah (拉飛•邵馬)(1983 – 2023)

臺灣臺東縣Amis(阿美族)人。原本長年在都市工作的他,為了尋回部落文化與重拾對藝術的熱情,26歲時回到長濱鄉Ciwkangan(長光部落),成為木雕藝術家,後以雕刻雕塑與地景裝置而聞名。

《Direction of Fuis 星星的方向》

起自對海洋的深刻感受,因阿美族航海及造船技術近乎失傳,拉飛造訪紐西蘭最大艘戰船時大受震撼,刻畫出船隻的構造及導航標誌。 

《Dream of the Kuroshio夢見黑潮》

拉飛・邵馬曾經夢見自己彷若身置於海洋之中,感受到身心靈與海洋處於交織連結的一個狀態。

《Loop of Ocean 海生》

從海中再生,藝術家希望分享提醒人對海與大自然生命的延續,透過雙手與木頭,透過雕刻與身體的力量,在陸地上遙望遠方海洋的生命。

1-4_Lafin Sawmah  拉飛‧邵馬(左)《Loop of Ocean 海生》、(中)《Direction of Fuis 星星的方向》、(右)《Dream of the Kuroshio夢見黑潮》
Lafin Sawmah  拉飛‧邵馬《Dream of the Kuroshio夢見黑潮》

●Eleng Luluan 峨冷‧魯魯安(安聖惠)

Rukai(魯凱族)藝術家,出生於臺灣屏東縣北大武山Kucapungane(舊好茶部落),現居於臺東都蘭。擅長利用生活中各種俯拾可得的自然素材,與各種議題交織對話,並探索長久殖民傷害與自然災害的影響

《Maka lrualrumalane 沒有人是別人》

Rukai語「Maka lrualuamalane」指的是族人在面對挑戰時的共同精神與價值:我們有對彼此的責任,沒有人是局外人,沒有人是唯一的中心。

藝術家 Eleng Luluan 峨冷‧魯魯安(安聖惠)表示,在駐村最大的印象是整天必須戴上太陽眼鏡,這裡承受著臭氧層破洞的人類共業。大型織品創作呼應著沒有人是局外人,沒有人是唯一的中心。

Eleng Luluan 峨冷‧魯魯安(安聖惠)《Maka lrualrumalane 沒有人是別人》

●Akac Orat(陳豪毅)

小時候在Puyuma(南王部落)長大。30歲時搬回母親的Amis部落後,持續於不同田野場域努力實踐:如建造Amis的傳統家屋,重思原住民生活;以藤編創作響應當代議題,利用展覽打造出討論平台,宣揚原住民知識與實踐。

《The Path of the Ferns 蕨之心》

長在山林裡的蕨類,在族人的眼中更是古老的靈魂,比大樹更有智慧,當人們順應大自然提供的路徑,適當地採集時,蕨類的孢子同時會隨風而去,延續生命的循環,蕨之路無可抹滅。

Akac Orat 陳豪毅 《The Path of the Ferns 蕨之心》

●Malay Makakazuwan(瑪籟‧瑪卡卡如萬)

父母為第一代都市原住民,她則從小與弟弟跟著mumu(祖父母)在臺東Pinaski(下賓朗部落)老家中長大,現定居於臺灣花蓮。與親人的故鄉記憶為她創作重要養分,作品常以現成物、自然素材編織為表現方式,企圖尋找族群文化的傳承與創造的可能。

●黃錦城

黃錦城出生於噶瑪蘭族Tanavi(宜蘭冬山鄉永美村),工作、生活於阿美族Cikasuan(花蓮吉安鄉)。常以自然素材與手邊現成物構建成若干物件或裝置,在內容上將歷史事件與日常瑣事交錯成無韻的敘事詩,來讓觀者產生與作品的解讀或誤讀。

《Muvalis 變形者》

藝術家從部落的當代現實中汲取靈感,「Muvalis」意指:只有轉變才能讓我們繼續前進,找到通往未來的道路。

Malay Makakazuwan 瑪籟‧瑪卡卡如萬《Muvalis 變形者》
《daramaw 在這裡存在,也在這裡消失》

透過部落文化元素「檳榔陣式」,呈現現代宗教與傳統信仰之間的轉換與並置現象,反思部落在面對文化核心與信仰價值轉變時,傳承與融合將如何可能?

Malay Makakazuwan 瑪籟‧瑪卡卡如萬《daramaw 在這裡存在,也在這裡消失》
《Search Before You Seek在尋找之前找尋》

藝術家經常使用現成物與自然材料結合神話意象,提出原住民文化可能的傳承或創造方式。

(前)Malay Makakazuwan 瑪籟‧瑪卡卡如萬《Search Before You Seek在尋找之前找尋》,(後)瑪籟‧瑪卡卡如萬與黃錦城《Vetsik 創始的印記 》(組件2)
《Vetsik 創始的印記 》

三把竹弓鼎立在地,中間拉著一條用羊毛氈紮成帶有熊鷹羽毛捲曲成團的百步蛇_透過三次死亡的時空場景轉換來詮釋百步蛇羽化成熊鷹的神話。

Malay Makakazuwan & Huang Jin-Cheng瑪籟‧瑪卡卡如萬與黃錦城《Vetsik 創始的印記 》

2008年策劃南島藝術祭、同時擔任本展策展人的林怡華表示,這個展覽不只是個展覽,如何重新探討南島文化的當代意涵與處境,期待開啟深度的關係與連結是我們更加關注的,共同迎向整個太平洋島嶼上的文化與海洋大地之於當代所面連的挑戰。

縣長饒慶鈴指出,本展覽感謝奧特亞羅瓦戈維特•布魯斯特美術館,協助藝術家進駐奧特亞羅瓦北島深度交流後所啟發的創作展,讓民眾得以跨越國界重新凝視海洋,與太平洋島嶼上的人們重新串聯。此外,這也是本府臺東美術館首度與國際美術館合作交流展,不但將臺灣重新與太平洋南島語系版圖做進一步的對話,讓觀者重新認識臺東在地文本的重要國際性與原住民藝術當代可能性,更開啟了未來臺灣與奧特亞羅瓦戈維特•布魯斯特美術館之間的南島藝術合作交流。

寧淨編集部,開幕式實地現場取景。

追蹤寧淨IG,掌握最新台日藝文情報!

 

〈without centre, without limits〉奧特亞羅瓦駐地交流展 Aotearoa Artist-in-residency Program

  • 開幕時間:113年11月16日(六)14:00
  • 開幕地點:臺東美術館
  • 展覽日期:113年11月16日~ 113年12月15日
  • 展覽時間:9:00-12:00;13:30-17:00(每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 策展人 Curator:奧特亞羅瓦戈維特•布魯斯特美術館館長Zara Stanhope 博士,策展人Taarati Taiaroa,以及林怡華

活動新聞稿、請寄📩press@ninjin.tw

合作邀請、請寄📩info@ninjin.tw

廖品淨
Jing Liao
共同創辦人
\ Shar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