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文化局長期致力發展石雕藝術,在大型石雕創作方面不遺餘力,然而「首飾」是穿戴在身上的微型雕塑,身為石雕藝術開創者,本次發想以花蓮寶玉石資源結合當代首飾創作。因此,為創新在地玉石產業,導入設計應用發展,首創「金玉良研」徵選培訓計畫應運而生,鼓勵全國寶玉石媒材創作者運用花蓮材料進行首飾設計。
有別於僅徵選設計圖的比賽模式,本計畫重視參與者本人能獨立從設計發想、參與討論、交流並親自加工製作完成創作的完整過程。發展出創作者針對設計主題的藝術概念表達與設計風格,突破對寶玉石設計的傳統表達型式,開展出屬於台灣寶玉石當代創作獨一無二的新頁。
2024年,以「金玉良研」為名,導入當代設計理念,邀聘該領域優質師資當代首飾創作者謝旻玲、吳沛璇共同引領7位學員,黃仁傑、孫菩蔚、李若珊、黃致傑、陳政罡、柯婷婷、胡毓芳,歷經近5個月培訓過程,精進金工與玉石切磨技術,並透過善加思考與琢磨,賦予資源更精緻、多元的應用,最終產出創作及衍生商品,讓花蓮材料與創作人才一同閃耀發光,未來文化局保留合作販售的機會,共同建立花蓮獨特設計品牌。
本次設計主題「共生•供生」,台灣東部因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美麗的共生礦,也揭示共生的狀態,往往在矛盾衝突最激烈處,開展新生的契機。
文化局說明,金玉良研計畫辦理的初衷是本著對花蓮傳統玉石材料產業的珍惜,希望從當代首飾的方向去切入,嘗試實驗翻轉出一條新的路徑。
吳勁毅局長表示,
文化局長期致力探索及創新花蓮石材藝術,包括戶外景觀雕塑、中小型石雕藝術,近年更與石材產業合作以邊角料創作、辦科普展等,只要能讓花蓮寶玉石適得其所都會盡力推廣。文化局願意扮演先驅,成立這樣一個實驗性的美學品牌,為未來鋪路。也恭喜首屆學員順利結訓,祝福他們帶著這次培訓所獲得的養分,持續在創作領域耕耘,未來文化局除了續辦計畫,並將保留合作販售學員衍生商品之機會。
計畫師資謝旻玲分享,
有幸應邀為花蓮量身打造這項可以長遠發展的計畫,創作需要自我探索、挖掘,期間經歷痛苦、糾結和抗拒,但學員們最終還是再次從泥沼中重新站起來,找回初衷。期待延續阮文盟的遺願,她的願景是讓臺灣寶玉石推向國際。
計畫師資吳沛璇表示,
很榮幸能協助學員找到方法突破舒適圈,聽到自己創作的聲音,看到學員們的創作真誠而動人。
同時作為創作者以及一位父親,我深刻體會到每個孩子的誕生都是獨特且無可取代的。這次作品選用城市中常見的鐵皮浪板,重新詮釋被忽略的價值。我用台灣玉石模仿浪板造型呵護這段記憶,重新詮釋材料,深思生命歷程。
在夢境中我們往往以不同於現實物理的方式體驗時間與空間。夢中時間的移動可以是緩慢的、迴轉的、跳躍的…甚至是同時的,而空間亦相對地隨之變化。 你曾注意過自己的夢境嗎?那是一種怎麼樣的時空變化狀態?你會如何排列自己的夢境?
我的作品靈感來自貝殼與大海,承載著對家鄉的思念。石頭因海浪翻滾聲響是故鄉的聲音,提醒著家族的記憶與羈絆。選用家鄉的墨玉製作手環,沉穩質地如同深邃的海,讓人安心。手環的造型源自貝殼的黃金比例,象徵族人與大海的聯繫。我將思念藏於貝殼形象中,讓作品成為可攜的聲音容器,隨時傳遞海浪滾動石頭的回音,彷彿回到故鄉。
四、黃致傑《葉脈/Victoria Floating Leaf》
本創作以數位仿生的角度,探索 Victoria 睡蓮浮葉特有的脈管系統(vasculature)花紋。運用演算法與參數化設計,結合機械手臂玉石研磨的數位製造技術,展現墨玉獨特的綠色光澤與透光肌理,讓觀者從仿生美學的視角重新解讀台灣墨玉獨特的肌理。
在古南島史中投射自我意識狀態。未經琢磨的玉片拼圖,藉榫卯結構湊為舟形,如千年行船。身處當代,我輻散不定的「思緒」略湊成舟態,被如玉梢的「意念」鉚構成空蕩舟形。古舟渡為當代心靈,搖曳擺盪尋無處航去。
『 絆.伴 』音譯相同為「ㄅㄢˋ」 ,兩者音譯相同但字義相反。前者象徵束縛和阻礙,後者代表陪伴及互助。無論是礦物還是人與其他的關係,都是在相互影響和長期互動中從對立走向融合,最終形成穩定且深厚的關係。
玉雕是一種在有限的自由下從外部去推測並塑造內部的工藝,從外部消減,逐漸趨近於理想的形。我們所見的造型是削切的反面,從外部切進石頭內部的軌跡最後又會成為外部的形狀,裡外相依又交錯的空間經驗既趨近又脫離於現實,如同皺摺的空間,既不靠近那裡、也不屬於這裡。
Hualien Jade Jewellery Work shop
時間:2024.12.28 - 2025.01.19
地點:花蓮美術館二樓E展廳(970 花蓮縣花蓮市文復路4號)
活動新聞稿、請寄📩press@ninjin.tw
合作邀請、請寄📩info@ninjin.tw